沃野田畴绘新景 振兴乡村势如虹——滁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4-01-12 09:43 作者:刘明健 来源:滁州日报 阅读: 字体【  

仓廪实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必须守牢的安全底线。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种粮大户徐淙祥重要回信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抓粮食安全“命脉”,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奋力打造“皖东百亿斤粮仓”,粮食总产实现“二十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滁州贡献。

不断强化耕地保护。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市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居全省第一位;获批全国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内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8.84万亩,连续5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树立大食物观,划定60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02.9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27万亩、居全省第2,水产品突破40万吨、居全省第1,肉蛋奶稳定在50万吨以上、生猪产能稳居全省前列,2020-2021年“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省第2,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做优做强综合服务。7个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机械换人”,争取中央购机补贴1.45亿元、新增农机2.15万台;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900家、土地流转率达65%,均居全省前列。

聚焦产业兴旺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产业兴,百业兴。我市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锚定“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定位,着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大力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让乡村产业发展成为精准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擦亮乡土特色。建成天长芡实、定远猪、凤阳贡米3个“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培育龙岗芡实、全椒龙虾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打造南谯井楠茶叶等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297个。持续强化品牌建设,全市获批“两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404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1个、居全省前列;新增“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9个、总数达23个;滁州名特优农产品南京和苏州展示展销中心建成运营。

加强招大育强。成功举办第二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长三角预制菜暨中央厨房产业大会,2023年以来,新签约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33个、总投资313亿元,其中今麦郎等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2家企业入选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80家。

强化园区建设。做优做强天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椒大墅、明光涧溪2个国家产业融合示范园以及定远金山滴水、凤阳小岗2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园区,累计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5个。滁州经开区获评“中国食品产业基地”,形成以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凤阳小岗食品产业园等为区域中心的食品类加工集群。

做好融合文章。围绕打造长三角休闲农业“打卡地”、康养旅游目的地,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创建“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休闲农业旅游品牌,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农业“后花园”。累计培育凤阳小岗、南谯井楠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 17个,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

聚焦宜居宜业 奋力绘就美好家园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风景美到风尚美……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广袤农村“旧貌换新颜”,在学习“千万工程”的路上,走出了一条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滁州路径”。先后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17个,连续5年在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中位居前列,2022年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加快推动精品示范村建设。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县(市、区)实地调研,并率党政代表团赴浙江省湖州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出台《滁州市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明确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主轴,2023年-2025年建设市级以上精品示范村90个,到2027年省级精品示范村达100个、中心村达800个;同时明确市级每年将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土地出让收入等各类资金,向省级中心村和精品示范村建设倾斜。

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4%,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乡镇政府驻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达345个。明光市人居环境整治“陆郢模式”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天长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明湖获批淮河流域幸福河湖、跻身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我市全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七连减”;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深化。

持续优化农村生活条件。全市建制村“村村通客车”,天长市获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8%,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电网户均配电容量达3.3千伏安,超省平均水平。4G网络实现全市域覆盖,建成并开通5G基站7866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8%。组建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完成988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村级覆盖率达91.9%。

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覆盖80%的村;“党建+信访”“1+5+N”信访化解机制推深做实,信访工作获省先进。全市平安乡镇(街道)创建率达91.4%,省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达135个、“民主法治示范村”达109个。明光陆郢村“党小组+村民组+村民理事会”“三合一”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全国样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镇、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农民歌会、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全市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79%。

聚焦培育动能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一直以来,我市始终传承“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赓续大包干的“红色基因”,以3个“国字号”整市改革试点为牵引,巩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天长、明光、来安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我市宅改做法先后获全国人大领导、农业农村部领导签批肯定。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整市试点任务,组建1028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50个集体经济合作社,345万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东。全市“三变”改革村占比97.6%,2023年全市有360个村实施分红3544.7万元。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集体经济强村达390个、占比达3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迈上2万元台阶。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市县出台各类制度162项,其中12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文件汇编》,基本形成宅基地改革制度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流转闲置宅基地(农房)5275宗,农户自愿有偿退出1.92万宗,就地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05宗、交易额接近4亿元,全国首笔6.3亿元“宅改贷”金融创新产品落地南谯区。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体推进7项重点任务,搭建“1+6+N”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累计交易村级集体资源资产1829宗,2023年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完成6个试点镇涉农机构整合工作,组建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明光市柳巷镇8个村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于2023年10月1日率先在全省签订延包协议,天长市试点做法在全国会议作典型交流。

乡村天地阔,振兴写新篇。滁州正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踔厉奋进、阔步前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展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近年来,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两年获省考核优秀等次。